【二戰浮世錄】這是勇士們的故事。不同族群經過烽火洗禮,留下迥然不同的時代記憶。三小時節目,各自成章,譜寫生命組曲。第一集「弱國抗敵大戰略」、「烽火淬練民族心」 「天高水遠壯士勇」、「星霜不移盼太平」 1937年,日本不宣而戰,中國自衛抵抗。當時中日軍力無法相比,國民政府採取苦撐待變的持久戰略。國民政府退守重慶時,軍隊已經傷亡100萬,但日本也動員了全國七成的軍力。中國敗而不降,日本勝而不退,直到國際情勢改變,中國保住國族生存機會。 烽火亂世,生存本能和民族大義糾結,一個標準難斷是非。國民政府、汪政權、邊區政府,成敗豈是當時能預見?然而,捨生求死的抗敵氣魄,確實也遠遠超越那個時代。 中華民國得到勝利之後,很快又輸掉了政權;勇士們保衛了國家,卻失去了家鄉。來台的抗戰國軍即將凋零,他們只盼不換星霜、永世太平。第二集「戰火 烈燄 台籍兵」第二次大戰期間,日本為了擴張大東亞勢力,將台灣視為南進基地,對台進行全面性的軍事動員。第一階段動員非正規軍的軍夫、軍屬;第二階段推行「志願兵」,包括「陸軍志願兵」,「海軍特別志願兵」;第三階段1945年1月全面徵兵。總計在二戰期間,把20萬7183名台灣青年送往戰場,結果成6萬多人傷亡。特別是戰俘監視員中,有173人被盟軍以戰犯判刑,147人被判5到15年不等的刑期,26人被判死刑。二戰結束之後,台籍兵境遇不同,有人不知道戰爭結束,繼續死守;有人被關在海南島集中營,待遇比日軍戰俘還不如;有人戰後被蘇聯載往西伯利亞集中營從事苦役;更有許多台籍兵戰後難逃二二八、白色恐怖的清算,生活在國族歧視的陰影之下。一樣是二戰老兵,一樣是戰爭受害者,台籍日本兵跟抗日國軍的命運大不同,七十年前的戰爭血淚史,有他們真摯的告白。「台灣大空襲」從太平洋戰爭到日本戰敗投降,這段期間台灣經歷好幾波大空襲,對台轟炸的盟軍包括、蘇、美、英、澳等國家,造成6千多人死亡,9千多人受傷,房屋全毀、半毀有4萬6千多棟,27萬人受到影響。幾波大空襲包括:第一階段空襲松山機場、第二階段轟炸新竹機場、第三階段台灣沖航空戰、岡山大空襲。第四階段盟軍空襲全台、第五階段台北大空襲。 透過已經解密的檔案、美國國家檔案局NARA的影片、照片,還有飽受空襲之苦的耆老訪談、回憶,還原在二戰期間「台灣大空襲」最真實面貌第三集「八重山.望鄉」 台灣與沖繩八重山群島,只相隔一、二百公里,又同屬日本帝國。戰前,已有數百位台灣人移居石垣島與西表島,種鳳梨、採礦。出身彰化北斗的廖秋雄,還記得為了躲空襲,全家移居到西表島,當時還是小學生的他,曾被動員去挖防空洞。另一位來自員林的王木永,戰前隨哥哥到石垣島做工,戰時為了躲空襲,又搭獨木舟返台。 石垣島上六百多位台灣人,或為生計、或為避戰禍,飄洋過海到異鄉,台灣人的韌性與打拚精神,在他們身上表露無疑。「南方戰士」 台灣有超過20萬人被動員到太平洋戰場。 1942年3月,第一回高砂義勇隊五百人被派往菲律賓戰場一戰成名,本來只是「軍屬」,負責後勤工作,但是當日軍前線戰事吃緊,他們也提槍上陣。高砂義勇隊加上高砂志願兵,估計有六千至八千人參戰,光是在新幾內亞,就有三千人陣亡!戰後,倖存的原住民戰士回到了原鄉。面對曾是敵國的新統治者、與陌生的官方語言,很多人選擇了沉默。 透過探尋這段歷史,並反思台灣人在二戰中「志願從軍」的抉擇、無奈,與國族認同的糾葛。